天窗课文原文
乡下的房子只有前面一排木板窗。
夏日里,炙热的太阳走了,蝉鸣声儿渐渐地大了起来。
孩子们吃饭和洗澡以后,就叫爷爷奶奶或爸爸妈妈把他们从小木板床上抱下来,仰面躺在铺了竹席的木板床上。
他们大都脱去了衣服,“扑通扑通”地一会儿工夫就进入了梦乡。
白天,他们跟着父母兄妹到田间河畔:跟着大哥哥们到柳树林里或小树林里捕蝉,抠谷穗,摘野山枣,观赏映日荷塘那种“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芰荷飘香”的美景。
有时也会跑去看老牛拉犁,老牛拉耙。
更多的时候,是在晚饭后,因为傍晚的山野是孩子们的天下。
等到太阳落山后,暮色渐渐漫了上来,连飞虫都回家睡觉去了,这时孩子们一个个都从外面溜了回来。
“家里人吃饭了吗?”妈妈或奶奶在厨房里问。
“吃过了!”他们齐声答道。
于是,像过电影似的在火热的桐油灯下:妈妈或奶奶端来装了细碎高梁米饭的碗和盛了清汤寡水煮的南瓜的碟子。
他们吃得津津有味。
吃过了晚饭,在朦胧的暮色里,照例睡得又香又甜。
有时一觉醒来,夜已经很深了。
从那小木板床上,他们爬到床边一扬手就可以拉到绳子,把绳子往燕子笼上一挂就完事了。
要不,就干脆一骨碌爬起,往门背后一坐,打哈欠擦鼻涕打发时光。
实在无聊极了,就一个个探头探脑地溜到门缝边去张望:堂哥把手电筒往口袋里一插,蹑手蹑脚地溜出门来;最小的那位穿起哥哥们穿小了的汗褂裤头光着屁股跳下床来;他们到屋外去捉提灯虫做玩意儿;要不就站在阶沿上隔着矮墙喊喊这家那家的狗出来嬉戏。
在这时,最令人高兴的玩艺儿往往就出现了:那家小妹妹手里拿着个刚剥了壳的鸡蛋在门口出现;那家小弟弟提着一篮子田螺走来;或者是哪家小伢儿站在檐口喊: “看戏了——” 于是他们一个个欢呼雀跃像过节似的去看戏。
在看戏的时候,孩子们兴奋不已:那位小哥哥一边看一边学台上的演员拉胡琴;那位小弟弟一边看一边跟着台上演员哼唱;那位小妹妹一边看一边忍不住跟着台上演员学跳舞。
其实那台戏并不好看,也许刚演到一半就要煞戏了。
有时候放映电影动画片渔童或黑猫警长之类,后来逐渐放映一些港台电视剧:琼瑶的庭院深深啦,金庸的射雕英雄传啦等等。
那时电视还是稀罕物儿,乡下根本就没有电视可看。
所以当放映电影或电视剧的时候,往往是左邻右舍的孩子们都来看。
如果碰上放映动画片时往往前来看戏的人特多:老的少的男的女的村干部和村民都来看。
那些年月乡下还没有电灯,用的是一种叫作马灯的照明工具。
其实这种马灯充其量只起着煤油灯的作用。
自从有了电灯以后乡下人就用不着马灯了。
天窗——童年记忆中的神奇世界
在我们的童年记忆中,总有一个神奇的世界让我们向往,那就是——天窗。那扇小小的窗户,却是我们窥探外界的唯一通道,是我们在狭小空间里感受外面世界的唯一方式。
天窗,是乡村的产物。在城市的钢筋水泥中,我们很难找到它的身影。但是,在乡村的每一个角落,我们都可以看到它的存在。无论是老屋的屋顶,还是新修的平房,亦或是农家的院落,都会有那么一扇天窗。它默默地注视着我们,见证着我们的成长和变化。
天窗的存在,是童年记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当夜晚降临,我们躺在床上,仰望那扇天窗,仿佛可以看到整个宇宙。那漫天的星辰,犹如一颗颗璀璨的钻石,点缀在深邃的夜空中。而那皎洁的月光,则透过天窗洒在我们的脸上,给我们带来无尽的遐想。
在天窗的陪伴下,我们度过了无数个美好的夜晚。那些梦幻般的景象,让我们对未知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和向往。我们想象着外面的世界是怎样的,思考着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而天窗,就像是我们的启蒙老师,让我们在童年的梦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答案。
除了观赏星空,天窗还是我们与外界交流的窗口。当农忙时节到来,家人们忙于田间地头的劳作,只有我们这些小孩无所事事地躺在床上。这时,天窗便成了我们观察外面的世界的最佳位置。我们可以通过天窗看到外面的田野和山峦,听到远处的鸟鸣和虫鸣。那些自然的音符,让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
在雨天,天窗则成了我们聆听雨声的最佳场所。雨点敲打着天窗,仿佛在为我们演奏一曲美妙的交响乐。那清脆的雨声,让我们陶醉其中。有时,雨点会顺着天窗流下,形成一道道小瀑布,给我们带来别样的视觉享受。
随着时间的推移,童年的天窗逐渐被现代化的玻璃窗所取代。那些新式窗户,虽然更加美观和实用,但却无法取代天窗在我们心中的地位。每当我们回到家乡,看到那曾经陪伴我们成长的天窗已经被岁月侵蚀得面目全非时,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淡淡的忧伤。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或许已经无法静下心来仰望星空、聆听雨声。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回忆来重温那些美好的时光。当我们闭上眼睛,再次仰望那扇充满神奇色彩的天窗时,或许能够找回那份久违的宁静和感动。
在这个世界上,或许再也没有比天窗更加神奇、美好的事物了。它见证了我们的成长和变化,带给我们无尽的遐想和感动。它是我们童年记忆中的一部分,是我们永远无法忘怀的美好回忆。